一半诗意一半烟火,续写城市岁月长歌——黄石市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走笔

黄石日报客户端 2025-11-07 18:48

【开栏语城市是凝固的历史,是活着的文脉。从青砖黛瓦的历史建筑到气势恢宏的工业遗址,从口耳相传的民俗非遗到融入日常的生活肌理,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镌刻着文明演进的清晰足迹。

为探寻城市深处的文化根脉,展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共生,讲述黄石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不懈努力,即日起本报开设“传承历史 循迹黄石”专栏报道,聚焦黄石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物、历史建筑、文化名镇名村、非遗传承等方方面面开展报道,见证黄石老街区的活化新生,感受非遗技艺的匠心温度,读懂城市文化传承的当代密码。


一半诗意、一半烟火,藏在悠长岁月里的老街区,是凝固年华的史诗,更是催人奋进的精神坐标。


长江之滨,华新水泥厂旧址的巨型湿法回转窑静静矗立,锈迹斑斑的窑身镌刻着“远东第一”的荣光。而此刻,窑体旁的草坪上,年轻人搭着露营帐篷谈笑风生;不远处的细磨车间里,光影艺术展正在“钢铁丛林”中上演。这组穿越百年的场景对话,正是黄石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生动注脚。


2021年,黄石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开启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创新实践。从大冶钢厂苏式建筑的工人村,到百年水泥厂的华新1907,再到被誉为“黄石汉正街”的上窑和平街,黄石用行动让承载城市记忆的“工业古董”重获新生,书写出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精彩篇章。



有机更新 实现活态传承


秋末冬初,细雨如丝。苏式红砖的矿山二路宿舍历史文化街区里,三三两两的老邻居们正坐在“光阴故事里”闲话家常。


矿灯、安全帽、矿工服、扁担、麻袋、水桶……“光阴故事里”主题生活空间的房间由居民无偿提供,物件都是居民捐赠的“传家宝”,当地将老矿工人的衣、食、住、学、行等矿山文化生活元素复刻到主题生活空间内,再现了老一辈的奋斗岁月。


这处街区的24栋住宅楼是大冶铁矿职工集中生活区,见证了铁山地区从矿业开发到工业建设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黄石工矿城市发展的缩影。2022年,我市借助城市更新项目,修缮街区老旧屋顶、更新墙面地面、清除空中线缆,并建起了邻好共享小广场、“678共享影院”、便民一条巷、“光阴故事里”。以前搬出去的很多老矿工如今又回来了,居民张荣清说:“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每天走在熟悉的街巷里,有时间就找邻居老大哥聊聊过往,生活知足且幸福。”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活着”的记忆,黄石一大批工业文明的印记,承载着人们牵挂的乡愁。


老街日常、烟火温情,在西塞山区大冶钢厂苏式建筑群历史文化街区里,“穿越世纪沧桑的冶钢苏式建筑群”雕塑前,常有市民打卡留影。


“这里居住的大都是大冶钢厂退休职工,大家对这里的感情很深,这里是我们的根。”当地居民说,这24栋苏式建筑见证了冶钢发展的光辉历程,也是居民们的精神依托。


为配套大冶钢厂扩建,20世纪50年代,24栋苏式建筑沿坡而建,红墙红瓦、中轴对称,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黄石顶级居所”。然而,岁月无情,由于年久失修,现存的21栋建筑均出现墙体脱落、地板塌陷等现象,修复刻不容缓。今年,我市在当地启动更新项目,对21栋苏式建筑进行修缮除险。


活化不是简单的“修旧”,更要“留魂”。街区在保留居住功能的基础上,计划将引入活力商业引流区、青创潮流区,建设青年公寓,不仅将此地建成居民的宜居家园,还将打造成为工业遗产展示区、苏式建筑文化体验区。


活化利用 激发时代活力


华新水泥百年厂房的文化逆袭,正在精彩演绎。


“没想到停产后的水泥厂,能比鼎盛时期还热闹。”看着展厅里络绎不绝的游客,华新水泥厂退休工程师王建国眼角泛笑。


华新1907文化遗址公园


华新水泥旧址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18.46公顷,84处文物遗存曾一度陷入沉寂。遵循“修旧如旧、分类施策”原则,近年来,我市对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力实施活化利用。如今粗细磨车间、水泥湿法回转窑、联合储库变身为工业博物馆;原包装水泥外运火车站台及相关建筑成为非遗文创空间、草坪区域后备箱市集;新青年半岛打造起文旅商业态体验的商业开发区。


业态创新让历史有了温度,“华新1907文化公园”开园3年多来,已成功举办“华新1907百年荣光”展览、“2023黄石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黄石市城市更新建设展”、“品茗磁湖 香飘黄石”首届黄石茶文化节、2024年“三星堆光影艺术展”、2025年“山海经光影艺术展”等活动,接待游客和参观人员35万人次,成为我市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典范。


更令人惊叹的是,“华新1907文化公园”还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将五羊巷片区活化利用为湖北美术学院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创建起了全国首个高等美术院校和工业历史旧址相互赋能的特色场景化教学空间。


从“活”到“火”,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上窑和平街,也在城市更新中涅槃新生。


作为黄石老城区的百年老街,上窑和平街承载着数代人的集体记忆,这里汇聚了百货、五金、副食、服装等众多商店,是鄂东南地区最大的小商品综合批发市场,


然而时光荏苒,这条老街在时代变迁中逐渐衰落。由于当地人口密集、老旧危房及商铺多,上窑和平街曾一度陷入“拆不动、迁不走”的困境。


改造后的上窑商贸区


2023年,我市启动上窑商贸片区改造城市更新项目。今年元旦,修缮一新的“上窑记忆”和平街特色商业街区开街,在保存了上窑码头、百年商贸盛景历史文化遗迹的同时,打造出集文化、艺术、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街区。今年春节,一场精心策划的年货节让这条百年老街重焕生机,年货节吸引超过2万人参加,当地居民叶永祥感慨:“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看到重新繁荣的街巷,特别自豪高兴。”


规划保护 赓续城市文脉


老街深巷藏新章,如今,我市越来越多沉寂的历史街区重焕生机,成为展示城市文化、承载市民记忆、吸引游客打卡的新地标。


“我市拥有黄石老城区和铁山城区两个历史城区,具有6个规模成片的历史街区。”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负责人介绍,为加强保护,我市制定出台了《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黄石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修订)》等规范性文件,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并按照“属地管理、产权有责”原则,构建起了到边到底的历史文化资源“大保护”工作格局。


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


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砖一瓦,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沧桑与更迭。目前,黄石6处街区入选第一批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我市迅速制定《黄石市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1—2035年)》,将6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措施逐个明确——


华新水泥厂旧址打造黄石中央文化会客厅、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打造滨江步行空间、大冶钢厂苏式建筑群发展写生及旅游业、大冶有色办公和生活区打造高端商贸会客区、矿山二路宿舍建成生态康养街区、大冶铁矿厂光明里宿舍建设“生活—旅游展示”型街区……“一区一策”的思路,让街区活化之路“百花齐放”。


街区保护不是为了打“造景”,而是真正改善民生、服务群众、助力发展——


作为大冶有色办公和生活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铜都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欧式花园景象,通过改造,原本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的破旧小区已不见踪影,摇身一变已成风情街景。而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历史文化街区,拥有9处文物保护单位及相关遗存,在这里,人们不但能触摸到清末民初中国近代工业蹒跚起步的坚实肌理,更能在高炉残基的剪影里,读懂一代代产业工人用汗水浇筑的实业梦想。


眼下,《黄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4—2035年)》已通过专家评审,《规划》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的保护进行了再明确。黄石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日通过省级评估、《黄石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出炉,这都标志着我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又将为黄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带来新的机遇。


历史与现代交融,奔赴美好未来。通过有机更新、活化利用与科学规划保护,黄石正在让历史文化街区重焕生机,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记者 廖巍巍


编辑:熊科香 审核:朱松如 黄旭东 终审:邹圣旺 监制:鲍俊辉
分享至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