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撑家嫂”费央的孝爱人生
“成明,饭菜都放在锅里。我吃了先到厂子里去……”26日,52岁的费央依旧早早起床,做完早餐、照料好丈夫后,便匆匆赶往湾里的鞋厂。
在阳新县黄颡口镇太平村,提起费央的名字,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30余载岁月里,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希望,以不离不弃的坚守谱写着感人至深的大爱篇章。
费央在鞋厂剪裁布料
初嫁逢艰勤度日
1992年秋,费央从海口湖畔的小渔村嫁到太平村张成明家。面对低矮破旧的房屋、体弱多病的公公以及双目失明的婆婆,自幼丧父、跟随母亲尝遍生活艰辛的费央坦然接受了命运。
按照农村风俗,新娘结婚满一个月需回娘家 “回门”,通常会住上20天甚至一个月。但费央 “回门” 不到几天,便匆匆返回婆家,与丈夫商量着如何找副业挣钱。
彼时,附近农村砖瓦厂林立,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到砖瓦厂挖土、制砖、搬砖、装窑。考虑到家中老人需要照料,几亩田地也需打理,费央和丈夫决定就近到一家砖瓦厂做工。张成明负责拉砖装窑,费央则从事制砖端板的工作 —— 将制作好的砖坯码放整齐。尽管每月工资仅有200多元,但夫妻俩齐心协力,为生活努力打拼。
在砖瓦厂工作期间,费央常常利用中午休息空隙,提着篮子在厂区周围打猪草,晚上回家剁碎喂猪,不放过任何改善家庭生活的机会。就这样,她一直坚持到女儿出生前两个月。这一年,公公因病离世,家庭的重担愈发沉重。
2000年,随着儿子的出生,家庭开支增大,而砖瓦厂的工作因季节性强,导致费央和丈夫的收入极不稳定。
此时,有工友提议前往附近城市,为郊区拆迁户拆除房屋,工资比砖瓦厂高好几倍。夫妻俩看到了新的希望,于是张成明跟随几名工友前往城市郊区拆房,费央则留守家中,照顾双目失明的婆婆和一双儿女。
遇灾劫坚韧撑天
厄运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生活的琴弦上。2001年夏,张成明在工地拆房时,因躲避不及,被压在倒塌的墙下面,随即被工友送往医院。得知消息后,费央将双目失明的婆婆和一双儿女托付给邻居,只身赶往医院。
在医院,医生告知费央,张成明可能下身瘫痪,除非有钱转到大医院做手术。费央瞬间感觉天塌了下来。她四处奔走,向户主、包工头、拆迁公司讨要说法,却遭遇多方推诿。
炎炎夏日,酷热难熬,为节省开支,费央舍不得买一瓶水,饿了就啃馒头充饥。在好心人的建议下,她找到当地政府求助。政府建议她与拆迁方协商或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最终,在当地政府和太平村干部的帮助下,她聘请了律师,正式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跟进赔偿事宜,费央在医院附近租了房子,将婆婆和儿子接来照料,女儿则托付给亲戚。那段时间,她日夜奔波于医院和出租屋之间,既要悉心照料丈夫和婆婆,又要催促医院治疗、跟进法院判决,在艰难中坚守希望。
费央照顾张成明(资料图)
费央家的处境,被当地一位爱心人士看在眼里。那位爱心人士到出租屋探望了这个身处困境的家庭,询问费央是否愿意从事园林绿化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成明的病情趋于稳定,却落下了下半身终身残疾。而诉讼历经多次开庭审理,赔偿款却迟迟未能到位。费央只能一边等待赔偿,一边从事园林绿化工作。
最终,在法院强制执行下,扣除张成明的医疗费用和律师聘请费用后,费央仅拿到一万多元赔偿金,剩余款项至今仍未追回。
铁肩挑起千钧担
岁月不会因泪水停滞,星辰仍在暗夜闪烁。2005年,费央一家人收拾行囊,返回老家。她用做园林绿化工作攒下的一点积蓄,建起了一栋两层楼房。为节省工钱,她经常凌晨4点多就起床,和好建墙的灰砂,再为泥工师傅准备早餐。
费央在打理小菜园
扶犁打耙,播种收割,她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照顾老幼,和睦乡邻,她亲历亲为,从不退缩。费央以柔弱之躯挑起生活重担,成为家庭的 “定海神针”,被左邻右舍称为 “撑家嫂”。
看到她生活艰辛,许多人劝她离开这个家。但望着躺在床上的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她选择了坚守。累极时,她难免会冲着丈夫发火,可看到丈夫温柔的笑容,她又强忍着泪水,将委屈咽回肚里。
费央不仅悉心照料丈夫,还给予他精神上的鼓励。她对张成明说:“成明,只要你活着,老妈还在,这个家就是完整的。”在她的安慰下,张成明逐渐重拾生活的信心。
“我躺在床上20多年了,身上没生一个褥疮。” 张成明感恩妻子的付出。为减轻妻子负担,他开始学习纳鞋垫。一双鞋垫能卖30元,十来天就能完成一双。男人学做针线活并不容易,张成明的双手被针扎无数次,却从未在妻子面前喊过一声疼。
对待婆婆,费央更是无微不至。自嫁入张家,她便承担起照顾婆婆的责任,端饭、洗头、剪发、洗衣,毫无怨言。婆婆爱吃鱼,费央经常买鲜鱼,或煮成鱼汤,或煎成鱼块,仔细挑出鱼刺后,再端到婆婆手中。
一次,婆婆生病住院,身材瘦弱的费央背着婆婆楼上楼下奔波,同病房的病友都误以为她是老人的女儿。费央总是笑着说:“婆婆也是妈,生病时不照顾好,她会更难受。”
费央失明的婆婆(中)向香讲述好媳妇的故事(资料图)
“为了这个家,我这个儿媳妇付出太多了。”今年80多岁的婆婆向香总是颤巍巍地拉着邻居的手,声音哽咽道:“这么多年风里雨里,洗衣做饭、照顾老小,从没听她喊过一句累,要不是她,这个家早就散了啊!”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心疼与骄傲。
在村民眼中,费央不仅是丈夫的好妻子、婆婆的好儿媳、孩子的好妈妈,更是大家的好邻居。70 岁的老手艺人张华曾在周边几个乡镇谋生,他感叹道:“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丈夫和双目失明的婆婆,还能和邻里相处融洽,这样的女子真是百里挑一。”
暗夜再长,终有破晓之时;伤口再痛,也会结痂成茧。如今,费央女儿已成家立业,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也越来越好。
短评
33年如一日为盲婆婆端饭梳头,24年寒暑不间断为瘫痪丈夫擦洗按摩。30余载风雨兼程,农村妇女费央用坚韧、善良与大爱,在重重困境中撑起一个家。她柔弱的身躯,迸发着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费央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一个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日复一日的坚持。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之所以动人,在于它照见了中华文明最珍贵的伦理底色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在社会转型的当下,费央的选择更显珍贵。当部分人将婚姻异化为利益契约,把赡养降格为法律义务时,她用行动重新定义了 ”情义“ 二字的重量。这份坚守超越了个体美德,构建起一种 “苦难中的文明”:当厄运将人推向深渊边缘,仍能以尊严和温暖对抗命运,在至暗时刻守护人性的光辉。(记者 梁坚义 通讯员 曾邦勇 文/图)
微信
朋友圈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