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官兵16载爱心接力,托举25名女孩走出大山
16年意味着什么?在武警湖北总队黄石支队阳新中队,16年如一瞬,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指导员也换了9任。但他们一直坚守一个延续16年的“约定”:接力资助山区里的女孩上学。
从2009年自发成立“爱心基金”,官兵们你十块我五十块的爱心接力,到今年累计有近300名官兵从每月工资津贴里捐出近20万元,先后帮助当地25名品学兼优的农家女走出大山,用橄榄绿的坚守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记者跟随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来到这支部队,采访爱心“接力”背后的故事。
走进营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长约200米的墙绘——橄榄绿与志愿红勾勒出抗洪抢险、志愿服务等场景,让官兵们的墙绘形象在军营的严肃中透出别样鲜活。
武警阳新中队指导员张学文说,墙绘是曾经受过资助的学生王晓雯(化名)帮忙绘制的,战士们都很喜欢。也正是在爱心“接力”助学故事的激励下,2016年阳新当地遭遇特大洪水,武警阳新县中队官兵冲锋在前,圆满完成抗洪抢险任务,被授予“集体二等功”,墙绘描绘的就是此场景。
家住在山沟沟里的王晓雯,在官兵们的帮助下完成学业,大学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名老师。她给武警哥哥们的手写信至今被官兵们收藏着,信中这样写道:“在我和家人最困难的时候,是你们无私帮助了我,你们就像我的亲哥哥一样。”
“学生们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经历激励着我们,在她们身上像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在武警阳新中队服役时间最长的战士余家荣有感而发,余家荣告诉记者,当他第一次在读学生们来信的一刻,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看到帮助过的学生如今过得越来越好,官兵们觉得做的一切都有了意义。
官兵到受资助学生家里走访
16年里第一次捐款,是在2009年9月。时任武警阳新县中队指导员的罗健在参加阳新高中双拥活动时,意外得知3名成绩优异的女生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走访得知3名女生家里情况:赵衫(化名)家里母亲长期患病,欧阳晓萍(化名)父亲残疾只能和年迈奶奶相依为命,而石洁更是父母双亡。
武警阳新县中队官兵爱心捐赠仪式
面对这心酸的一幕,罗健与中队长周胜斌积极动员官兵捐款,让3名女生重返校园。一次临时捐助能解决问题吗?官兵们一合计,在大会上商议通过成立“爱心基金”,与阳新高中签订“爱心协议”,承诺每月为受资助的家庭困难女生资助三百块钱生活费,直至高中毕业考入大学。
官兵向阳新高中困难学子进行图书爱心捐赠
为什么选择女生资助?阳新多山区,曾经的交通不便造成了过去相对闭塞落后的情形,罗健告诉记者,当年他们向学校了解以及实地走访发现,当年辍学的多为女生,女生辍学要么外出打工,要么过几年早早嫁人,由此官兵们全体决议把帮助对象定为品学兼优的女生。当年首批受资助的赵衫等人也各自考上了湖北经济学院、长江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曾受过资助的欧阳晓萍如今在湖北省肿瘤医院工作。她说,当年是武警哥哥们帮助她完成了学业,如今她想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每月三百块钱,一年三千六百块钱,对于一名受资助的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目前就读阳新高中高二(5)班的谈李昀(化名)在去年开始接受资助,作为建档立卡的困难学生,学校特意为小谈每月在校用餐费用优惠固定在三百块,寒暑假的三百块钱小谈用来买学习资料。
算了这笔“爱心账”,可以得知,官兵每月资助的三百块钱相当于包含了小谈高中的伙食费和学习资料费用,这对于父亲残疾,全家只能靠母亲打零工养家的小谈而言,无疑解决了很大难题。
阳新高中校团委书记李文告诉记者,学校这批包含小谈在内的3名受资助女生成绩稳定在班级前三,年级前十。
武警阳新县中队“爱心基金”公示表及相关台账
16年来,武警阳新中队历经营地搬迁、编制调整、名称变更,但捐资助学从未中断。“我们将‘爱心基金’继续传承延续下去,部队在一天,爱心助学就接力一天。”张学文说,主官离任交接,头一件事就是“爱心基金”。一面面锦旗、一本本助学账本、一张张捐资签字单,都会被历任中队司务长珍藏保管。
“荆楚楷模”、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副队长闫先锋曾在2015年和2016年在阳新武警中队担任司务长,他说,“新兵下队第一堂课就是队史教育,为新战友讲述爱心助学的故事。”2016年退役后,闫先锋延续在阳新武警中队养成参加志愿服务和爱心助学的传统。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有近300名像闫先锋这样在阳新武警中队服役过的退役军人们,自发带动身边的朋友和战友们积极投身创文创卫、爱心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形成一股向上向善的志愿服务新风尚。(记者 吴海峰)
微信
朋友圈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