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地心密码:黄石地下藏着建功支点的“硬核底牌”

黄石日报 2025-02-28 13:22

轰鸣声中,钻机开钻。钻头与岩石不断摩擦,空心的岩心管像精密手术刀般切入岩层,地下数百米处,一段直径5厘米的圆柱体正被悄然剥离母岩。


26日上午,记者来到大冶市大箕铺镇东角山矿区,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的工作人员们正在提取岩心,逐节拆卸的钻杆沾满泥浆。当最后一段岩心管被吊出时,工人们围拢过来,冲洗掉黑色泥壳,灰白色岩石逐渐显露,断面还带着地温的余热。


“这就像医学上的穿刺检查,通过几个钻点来探明地下矿物种类和储量。”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金楚公司物探负责人徐富文告诉记者,岩心是“宝贝”,是读取地学信息、了解矿藏奥秘的钥匙。


剖切后被储存的岩心


让人惊叹的是,这些“宝贝”在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岩心库里共储存有50余万米。


走进湖北省实物地质资料馆黄石分馆(库),木箱沿金属货架精确排列,每个箱体都标注着矿区名称与钻孔编号。


正在整理记录的工作人员鄢森林向记者介绍,这些岩心是了解地质情况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做好岩石岩心描述、编录这项基本工作,可为后期进行综合资料整理、综合研究、资源潜力预测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鄢森林正在整理记录岩心


要找到这些“宝贝”可不容易,“第一步和医生问诊类似,地质学上的问诊叫成矿规律分析。”在徐富文眼中,每一块岩心都有各自不同的身世、年龄、命运与故事,要想探究其中的秘密,先要掌握它们存在的规律。


成矿规律怎么找?就像做红烧肉需要“五花肉+糖+酱油”的组合,矿产形成也有固定配方。研究这些“菜谱规律”,就能预测哪里可能藏着矿藏大餐。


“之后,再通过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实验测试分析等方式,和野外的宏观现象进行进一步的互相验证,才能得出一个可靠的结论。”只言片语间,徐富文就将找矿、探矿的全过程进行了讲解。


鄢森林正在整理记录岩心


找矿、探矿真的这么容易吗?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孙孝峰告诉记者,全球范围内的矿产勘探成功率约为2%。


孙孝峰对这个数据深有体会。


2023年,孙孝峰和他的团队在龙角山地区累计查明钨矿资源量达到10余万吨,打破了湖北省没有大型钨矿的历史。


“付家山和龙角山是一山两面,从研究付家山钨矿的成矿规律,到野外填图、钻探施工和综合研究,突破前人对成矿规律的认识,我们用了7年时间。”孙孝峰说,背着岩石样品和地质三件宝(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在深山密林里穿行,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


随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进,黄石这座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中,正被注入越来越多的科技新血液。


付家山绿色矿山


面对新发现的10余万吨钨矿资源,黄石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开发路径:在付家山矿区,光伏板覆盖的绿色矿山每年发电2000万度,矿井水循环系统使资源利用率达95%。


付家山光伏发电车棚

付家山矿污水处理系统


在龙角山钨矿区,仿生浸取技术将难选冶金属回收率提升至98%;深部开采模拟系统复现3000米地下的岩石应力变化,每年减少采矿能耗15万吨标煤。


这种“深地挖矿、地表种绿”的模式,正在改写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逻辑——


金属矿找矿成果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经初步估算,预期可为黄石新增铜金属、金金属、铁矿石、三氧化钨共342.02万吨,潜在经济价值约 212.6 亿元。


固废综合利用实现工作进展。黄石现存尾矿库超过 200 座,总库容量超过1.15 亿立方米,按照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环境和地灾“三位一体”的综合利用思路,有望培育一个千亿产业集群。


从青铜时代的“火试金石”到新时代的“深地探测”,黄石重新定义了人与地心的对话方式。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作为全国首个地矿科普展发起城市,黄石构建起“科普+生态+工业”的全域模式: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变身露天博物馆,大冶铁矿采坑改建为研学基地,地矿科普大会吸引30国展商参与……这座曾以“光灰城市”闻名的老工业基地,正将矿冶伤疤转化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范本。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大冶铁矿天坑

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


与地心的故事仍将延续,“找矿、探矿不仅是资源勘探,更是服务黄石‘点石成金’,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和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支撑。”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党委书记、队长吴昌雄说。记者 黄醒尘/文 吴山/摄


编辑:宛如璋 审核:曹建国 终审:梁坚义 监制:高国专
分享至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