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答卷写满幸福 社会事业阔步前行——新中国成立75周年黄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⑤

黄石日报 2024-10-08 22:05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一座幸福之城,须有温暖明亮的民生底色。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的沧桑巨变,我市社会民生事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人民生活水平连续迈上新台阶。  


新时代新征程,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我市统筹做好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各领域工作,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筑牢社保基石 托起百姓幸福


“来之前我以为异地工伤办不了,没想到现在在网上就可以申请办理了,真是太方便了!”今年8月,来自湖南岳阳的工伤职工秦飞,在我市爱康医院进行工伤异地就医住院治疗时,通过一张社保卡,成功办理了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秦飞的跨省工伤办理“新体验”,得益于人社部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试点改革和湖北湖南两省社保部门业务互联互通。


今年4月1日,黄石市被列为全国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城市。如今,依托国家工伤异地就医结算信息系统,工伤人员在试点城市间跨省就医,已经实现了医疗费不再由工伤人员先付后报,而直接由两省社保经办机构结算,消除了以往工伤异地就医报销周期长、垫付压力大、个人负担重的不利因素,推动异地就医工伤人员“零跑腿、免垫资”。


这一政策的施行,对参保人员来说,无疑是个利好,能够为工伤职工提供更大的便利,更好地保障他们的权益。这只是我市社保工作的一个缩影。



一份社保,十分安心。从2020年起连续4年,我市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扩大社保覆盖范围,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推动“数据找人“。聚焦新业态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返乡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全面推进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扩面,努力推动法定人群参保全覆盖。


与此同时,我市人社部门通过部门协同、系统互通、服务联动等措施,不断拓展“社保卡+”场景应用,积极推动在社保服务、就业、就医购药、交通出行、文化体验、金融服务等居民服务领域的应用。今年年底前,将通过社保卡“一卡通”实现8大居民服务领域138项场景应用,这份民生清单正在不断拓展。


社会保障是“安全网”,也是“稳定器”。近年来,黄石积极落实一揽子阶段性、组合式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举措,以“真金白银”扶持企业发展,真正让援企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2020年,黄石市人社部门在全省率先建立稳岗返还“免申即享”模式,连续5年全市为19636家(次)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6693.51 万元,惠及职工80.95万人(次)。


2023年牵头启动武鄂黄黄社保经办服务一体化工作、2024年成功入选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国试点城市、精准扩面行动获评“全国社保之最”、打造最具集成力的社保6+1政务服务模式被人社部授予“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荣誉称号......一项项政策落地有声,一项项措施饱含情怀,一项项成绩催人奋进,有力地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75年波澜壮阔,75年沧海桑田。


75年来,我市持续增强社会保障可持续性、可及性、安全性、便捷性、规范性,社会保障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从城市到农村、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充分、更加可靠、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全面发力,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基本建成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93万人。可以说,社会保障事业正阔步向前,有力地保障了民生。


厚植教育沃土 书写育人新篇


教育兴则城市兴,教育强则城市强。我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9月25日上午10时,2024年黄石市第三季度教育项目集中开工暨阳新县职教园项目正式开工。



项目总投资14亿元,规划用地面积703亩,建筑总面积33万平方米,包含图书馆、教学楼、国际交流中心、体育馆……未来,一座现代化的职教园将在这里起航。


除此之外,本次集中开工项目涵盖了阳新县职业教育园、黄石二中综合科技楼、黄石三中校园改扩建一期工程、阳新一中教学楼及学生宿舍等6个建设项目,总投资15.94亿元。


一直以来,我市以“人民满意,教育强市”为目标,加快构建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学校布局,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三年实施了黄石二中滨江学校、大冶一中临空校区、阳新永兴小学、湖北师范大学附属磁湖中学、十六中临港学校、墨斗山学校、湖山小学、新港实验小学等一批学校建设项目,新增幼儿园、中小学及中高职学位8万余个。


这些项目的建成投用有效缓解了全市就学压力,改善了学校基本条件,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素质教育,德育为先。全市各学校把“五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体教艺教融合,在省十六届中运会上我市金牌位列全省第3,全市中小学生体质优良率与近视率呈现“一升一降”良好态势。


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教育减负攻坚年”专项行动,出台教育减负10条规范,实施“双减”专项督导。推进教联体改革提质扩面,创建省级示范性教联体6家、省级教联体试点单位11家、市级示范性教联体13家、市级教联体试点单位67家。


一系列“组合拳”下来,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明显:2024年全市高考成绩单亮眼,黄石城区、大冶市、阳新县特殊本科和普通本科上线人数均实现三位数增长……



强教必先强师。我市以“教育家精神”为价值内核,以“高质量”为建设标准,以“政策优化”为重要抓手,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市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如何做?我市积极出台完善“局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打通“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通道。改革绩效分配制度,建立与专业能力、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相匹配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


近两年,全市培育名师(学科带头人、乡村首席教师)达60余人,建设学科名师工作室20多个。各级各类培训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培训教师近14000人次。


全市教育系统不断优化招聘方式,全力推进人才引育工作,通过公开招聘、校园招聘、公费师范生招聘、“双高”人才引进等多种途径,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近两年共招聘引进中小学教师2400余人。


未来,黄石将持续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拓展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质量,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黄石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强化数智赋能 保障人民健康


医疗卫生事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近年来,黄石市卫健系统不断将卫生健康领域改革推向纵深,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智慧医院”“智慧医疗”等场景建设,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8月28日,黄石市中心医院互联网医院体验馆正式启用,通过该馆进一步推广互联网医院服务,不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目前,黄石市中心医院互联网医院实现了24小时问诊咨询服务,患者可在线上浏览医师的资质、经验、患者评价等信息,从而选择自己心仪的医师进行问诊。线上医师则利用碎片化时间和周末、节假日等时间段,从早上8时到夜间22时不间断地进行在线回复。


互联网医院让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便捷医疗服务。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则进一步解决了基层百姓的就医难题。


2023年10月,黄石成为全省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首批唯一试点城市。截至今年5月,全市8家试点医院数智化病理诊断中心(科室)全部建成,并完成了同省远程病理平台对接,数字化病理切片诊断应用率100%。


目前,黄石市已建立以市、县两级区域病理诊断中心为龙头、5家设置病理科的公立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其他医疗机构为补充的高效病理服务体系(即“1+2+5+N”服务体系)。


过去,基层患者一旦遇上肿瘤,往往需要前往省市大医院诊疗,或自带切片寻求专家会诊,舟车奔波之间,确诊难、治疗繁琐、费用高昂问题凸显。现在,依托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患者的病理标本通过数字化平台在“省—市—县”闭环流动,可得到更为准确快捷的病理诊断。


刷脸就医、买药,家人医保共济支付,生育津贴免申即享……除了便捷的医疗服务,“互联网+”医保服务,让市民就医购药更方便,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今年5月,我市开通参保人“刷脸”医保结算功能,参保人在就诊或购药时可通过医保业务综合服务终端“刷脸”进行医保结算,就医更加方便、便捷。8月28日,参保人员在省内跨市共济使用亲属的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在我市开通,标志着我市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使用范围从市域内进一步扩展到全省,极大方便了异地亲属共济使用医保个人账户就医购药。今年以来,黄石在实施生育津贴“免申即享”后,真正实现了用人单位“零跑腿、零垫资”。


近年来,我市持续完善和健全基层医保服务网络。目前,我市已构建了以市、县(市、区)社会事务政务服务大厅为中心、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补充、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为延伸的四级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全市设置医保服务网点1066个,实现医保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办、自助办、跨城办”,“15分钟医保便民服务圈”基本形成。(记者 丁欢 阮瑞祺 李艳芳)


编辑:张畅 审核:柯春芳 邹海涛 终审:邹圣旺 监制:王良太
分享至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