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廖星/文 通讯员 江丽 徐良
《 黄石日报 》( 2025年02月28日 第 4 版 )
2月27日,市科协组织召开2025年黄石市科技工作者新春座谈会,60多名全市各界科技工作者齐聚一堂,大家围绕“科技赋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黄石打造重要增长极”主题,就如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紧盯产业发展前沿、加强产学研合作、点燃科创引擎等,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建诤言、献良策、强信心、争一流,充分体现了我市科技工作者勇担使命、服务大局的强烈责任感和深耕一线、创新争先的拼搏风采。现整理摘录如下:
会议现场
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李清安 劲牌有限公司副总裁
劲牌公司将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持续深化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建设企业可信数据空间,植入先进创新元素,为健康产业升级与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建议政府强化政策引导,制定《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整合资源协同,由主管部门牵头,联合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辅导;推进“数字黄石”建设,聚焦制造业标杆企业,激发新质生产力潜能。
技术破冰突破行业内卷
田凤祥 黄石新兴管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铸管行业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公司改变路径依赖,攻克核心工艺“卡脖子”难题,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从单一产品输出向“技术+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升级。建议政府部门牵头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专精特新”技术集群。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依托黄石新港园区,打造国家级铸管产业创新示范区,形成辐射中部的科技增长极。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胡军 湖北紫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目前,黄石市委、市政府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解决创新型企业融资、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创新型企业服务体系方面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建议政府继续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力度,科研经费投入总量对标省内前五水平,保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增长。出台政策促进人才回流,对来黄和返黄就业创业人员给予更多“真金白银”支持,打造良好的人才回流生态。
建立健全“卡脖子”技术揭榜攻关政策体系
杨伦 湖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建议政府动态发布《重点产业技术需求清单》《高校科技成果供给清单》等,每年遴选“卡脖子”技术实施揭榜攻关。设立技术攻坚奖励基金,建设“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园”三级孵化体系,在临空经济区建设光电子、生物医药专业中试基地,提供工艺验证、小试生产等12项标准化服务。建立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对通过成熟度评估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试点“技术入股+产业对赌”模式。
产教融合助推黄石产业数智升级
黄鹏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产教融合与产学研工作处处长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及实训基地,与华为、特斯拉等龙头企业合作,成立15个科技创新平台和18个产业学院,开设30余个订单班,形成“政校行企”联动机制,赋能黄石产业数字化升级。学校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需求,优化专业群建设,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未来,学校将持续强化产教融合,打造高质量实训平台,为黄石产业链补链强链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全球领先的铜冶炼工程标杆企业
李汇 中国十五冶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2025年,中国十五冶将聚焦铜冶炼节能技术、数字化矿山等前沿领域,通过技术迭代,打造全球领先的铜冶炼工程标杆企业。希望市科协加强对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支持,推动更多冶金、基建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搭建“科创服务驿站”,加强协同攻关,用好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等载体,联动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培育科技人才。
争当绿色循环经济领头羊
陈荣升 中化学大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冶金工程师
公司与中国工程院余永富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深耕循环经济产业数十年,固危废资源化全利用规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议政府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在工业危废资源化利用领域的科研投入。依托本地院校,开设与工业危废资源化利用相关的专业课程,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希望科协组织定期开展行业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分享经验和技术成果。
优化民营企业科技人才职称评审政策
黄亚峰 湖北宝科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
近年来,宝科智能以“硬投入”和“软激励”双轮驱动,构建良好人才生态,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希望政府有关部门搭建人才对接平台,共享高端科技人才资源,助力企业破解“引才难”瓶颈。建议简化民营企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流程,由相关部门统筹组织年度集中答辩,提升评审效率,培育并激励更多人才创造更多“国之重器”级产品,赋能行业升级。
科技引领华新奋进世界一流建材企业
明进华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监事会主席
华新水泥通过绿色低碳转型、数字化转型、高性能材料转型“三大转型”,做强做优“百年华新”品牌,助力黄石建设全国绿色建材创新高地。建议打造国家级实验室“黄石模式”,政府联合企业设立“绿色建材重点实验室专项基金”,对获批国家研发计划的项目追加配套资金;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建立实验室与产业园区的“双向派驻”机制;构建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圈,深化科技人才“暖心工程”。
积极打造“智能制造创新港”
丁勇 黄石闻泰通讯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部长
黄石闻泰将持续深化“科技引领发展”战略,增强全球竞争力。建议政府设立“卡脖子技术攻坚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半导体光刻设备、高端芯片设计等领域,产业链协同攻关,缩短技术转化周期。完善研发激励政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生态,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在开发区·铁山区打造“智能制造创新港”,集成共享实验室、中试生产线等设施,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加速成果孵化。
全力打造“卓越级智能工厂”升级版
吴凯奇 阳新弘盛铜业有限公司技术工程部副主任
弘盛铜业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建成“卓越级智能工厂”,开发了基于供应链和价格因素在内的多产品动态量本利分析模型,研发了工艺调度优化和生产智慧决策系统,落地包含生产、技术等15个应用类型的128个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黑灯工厂”,通过数字孪生与无人化运营,推动生产效能再跃升。编制行业首份《新质生产力发展考核体系》,助力行业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做优做实科技人才联系服务
陶晶 湖北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
希望政府加强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在黄石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链的升级发展。期待科协组织加强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和服务,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咨询活动,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技术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谢海彤 黄石市计算机信息化研究会理事长
市计算机信息化研究会聚焦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通过组织技术交流活动、举办行业论坛等方式,推动计算机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市信息化产业发展水平。希望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促进科技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议科协加强与经信局、政数局等部门的合作,多组织学会会员参加科技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科创“慧”农更惠农
刘会江 阳新县植物保护站站长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植保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建议加大植保领域科技创新力度,研发高效、低毒、环保的植保产品;同时探索新技术,推动农业科技尽快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提升专业化防治水平,培育更多的专业化植保队伍。加大农民科普培训,选派优秀科技团队走向田间地头“把脉问诊”,并注重发挥来自农民、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状元”等乡村科技人才的托底作用。
助力黄石打造千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余鹏飞 湖北恒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恒驰电子作为一家专注于柔性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将围绕高端柔性覆铜板生产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努力融入黄石打造千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议市科协积极协调,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引才—用才—激才”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组织“科技人才黄石行”等活动,吸引人才扎根黄石;搭建“科技人才供需对接平台”,设立“黄石市科技创新杰出贡献奖”等。
建设高端人才聚集地
夏险 湖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发展院院长助理
围绕我市十大重点产业链,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优势,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攻关机制,攻克制约产业链升级的关键瓶颈问题。打造跨领域、跨区域的创新协作平台,共同推动黄石成为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地,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黄就业创业。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记者 廖星/文 吴山/摄 通讯员 江丽 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