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坚义 贺介飞 吴天韵 通讯员 阳宣
《 黄石日报 》( 2024年10月16日 第 1 版 )
国庆假期,阳新两组数据颇有深意:接待游客数量、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9%、299%;第三届房交会,新建商品房销售量、销售额环比分别增长10.42%和11.11%。
透过假期这扇窗口,可以洞察一个有趣的现象:“奔县”游悄然兴起,“奔县”购来势汹汹,县城感越来越强!
阳新县委主要负责人认为,县城不是突然被“看见”的,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潜力凸显的必然结果。
“新”之所向,欣欣向荣——
崛起的新县城
9月11日,在“打造重要增长极县(市、区)长话改革”新闻发布会上,阳新县对外发布:试点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城镇和产业“双集中”)一年间,新增人口数量、商品房销售量、市场主体数量、重点强县项目等大幅增长。
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新闻发布,反映了阳新实实在在的试点成果。
“小小阳新,万众一心。”在脱贫攻坚战中,阳新不仅成功脱贫摘帽,还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2003年,阳新财政收入不过3亿元,到2013年该县财政收入突破12亿元,2023年实现财政收入53亿元。
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相辉映,返乡创业老板邢国娴“8年办起4个店”的故事值得一叙。
今年43岁的邢国娴,原是县城附近村一个“打工妹”,先后在浙江温州等地务工。为了照顾家庭,2016年她返乡创业,先是创办了“九倒拐串串香”龙港路店;两年后,带着家里姐妹,又创办了双牛老夜市店。
后来,阳新建起了城东新城。邢国娴和姐妹们又坐不住了,在城东新城创办了第3家连锁店——城东一品白杨小区店。随着阳新城东新城功能的完善和人口的聚集,去年邢国娴又创办了第4家连锁店。
如今,邢国娴和姐妹们购置了县城的房产,孩子们也进城读书了,一大家子都住进了城里。
“办事很方便,创业有补贴,做生意的环境很好……”在城东一品白杨小区店里,邢国娴讲述“城有多大,心就有多大”的故事。
城市与人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县域阳新,新的起点开启。2023年9月,阳新被纳入全省县城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试点。
加快交通联通、推动产业发展、引导人口集聚、强化城乡集约、实施流域综合治理,阳新探索县城就地城镇化新路径。
新阳新拔节生长。境内亿吨大港通江达海,2座长江大桥、3个高铁站和5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一主(中心城区兴国镇)、两副(富池镇、新港园区)、三特(龙港镇、王英镇、军垦农场)”县域空间布局基本构成。
以阳新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带动新港园区、城北工业园、滨江工业园和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一区三园”的产业生态圈已经形成。
“新”之所向,欣欣向荣。让进城老百姓、市场主体方便办事、办得成事,阳新着力优化政务服务,不断提升行政效能。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办好千家万户的事是政之所往、干之所为。”阳新政数局局长邹剑锋说。
“阳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随着阳新城东新城的教育城、卫生城、市民之家等配套要素不断聚集,新县城、新阳新已然崛起。
换个活法,活出精彩——
流动的新人口
“留不下的北上广,回不去的故乡。”对很多奋斗在大城市的人来说,处境真实而尴尬。
从县城走出,如今“回流”,小小的县城,还能装得下他们的梦想吗?
“当然可以!”今年34岁的梁海梅,来自广西梧州。2014年,她随丈夫回到阳新,在湖北中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任职。
买房安家,加上稳定的工作,她一干就是十年。“县里营商环境好,留住了企业,也为我们保住了饭碗。政府政策又让我们安家更安心。”梁海梅说。
城,以人为本;人,以城为家。“能让一座县城乘势而上的,始终是人。”在9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阳新县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黄锡水说。
围绕引人、聚人、留人,阳新量身定制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养老、产业等政策,大力实施五大聚人行动。
为吸引和留住新市民,阳新通过老旧小区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口袋公园建设以及多元化住房产品,提升城市居住品质。
搬进城、立新家。住房“以旧换新”新政、购房契税补贴、生育购房补贴、公积金支持等政策,让像梁海梅这样的多孩家庭在购房时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教育兴则县城兴。阳新实施“教育旺城”计划,优化学校布局、扩容城区学位、教育均衡发展和强师赋能“四大”行动,先后提供学位2万多个。
选择阳新扎根,就像“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今年34岁的马峰,红安人,原是广东东莞一家企业的工程师。
两年前,马峰来到位于阳新经济开发区城北工业园的湖北爱骑士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任研发中心主任。
随后,他的妻子和孩子也来到阳新。妻子在公司从事产品设计,孩子在城东新城的学校就读。“孩子上学很方便,公司提供了人才公寓,个人还有合伙股份……节假日可以开车回红安老家,看望父母。”谈及在阳新的生活,马峰认为条件不比外地城市差。
湖北爱骑士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各类摩托车头盔的高科技公司,由返乡创业者王春发创立。
这些年,该公司投入的研发费用占收入的12.4%,还建起24套人才公寓。“技能型人才来得了、留得住,企业才有信心,县城才有希望。”该公司董事长王春发说,公司160多人中,省外员工人数占比达30%,许多人在阳新县城买了房子。
人口规模是衡量县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据阳新专场新闻发布会通报,试点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一年间,阳新新增人口3.8万多,其中,新增返乡创业就业人员7606人。
得人口者得未来,人口向县城集聚的同时加快了就地城镇化。据介绍,十年间,阳新县城常住人口增加了13.5万人,城镇化率提升了20%。
家里有业,心里不慌——
端起的新饭碗
“什么是城里人?光有房子还不够,还要有家业。”10月12日,阳新县杰锐汽车服务中心经理朱锐说了句大实话。
今年27岁的朱锐,阳新白沙镇人。初中毕业后,先后赴武汉、黄石城区、大冶从事汽车修理和美容工作。2018年,他在阳新城东新区购置了130多平方米的房子,但一直没居住。
随着城东新区功能不断完善,两年前,朱锐返乡创办了这家汽车服务中心,当起了老板。
去年,朱锐结婚,房子启用,妻子、父母也跟着进了城。他的母亲还在汽车服务中心开了一家便利店。
“办起两家实体店,享受了政府两次创业补贴。家人都进城了,家业也有了,妻子在待产,算是真正成了城里人。”在汽车服务中心忙碌着的朱锐,言谈中充满自豪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吸引新市民进城的关键因素之一。”阳新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费明刚说,通过发展产业促动、就业服务推动、零工驿站促动,为新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从“单枪匹马”到“抱团发展”,从“阳新鞋匠”向“阳新鞋品”。阳新品牌鞋业产业共聚集制鞋类企业680余家,从事鞋服产业人员4.3万人,辐射就业近4万人。
返乡就业人员王红燕,早年间跟丈夫一直在浙江温州务工。为了照顾父母,两年前她和丈夫返乡,并购置了房产。
后经推荐,她受聘到阳新城北工业园的湖北可兴鞋业有限公司上班,两个孩子也就近上学了。
“骑电动车20分钟就到厂,中午包餐,干得好一个月能拿8000多块。”王红燕笑着说。
返乡就业人员谭彩玉,凭借在外20多年制鞋手艺,在可兴鞋业当上了产品检验组长。
阳新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阳新通过就业推荐、职业介绍、创业指导、技能提升、保障维权等新增就业人数6935人。
人随产业走,业随人流兴。观察一座县城的活力,从“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看协同之力、融合之效和发展之势。
看似枯燥的数据,背后蕴藏着源源不断涌入的“洪流”,讲述着这座县城硬扎的实力和独特的吸引力。
上半年,阳新新增经营主体7824户,同比增长73.3%。市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0万户。
上半年,阳新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七大主要经济指标分别增长7.7%、3.9%、20.4%、5.6%、14.1%、6.4%、26.8%。